在笔者这一代80后中,有个矛盾始终困扰着我们:辉煌的中国女排和尴尬的中国男足。在笔者的记忆中,的确谈不上对辉煌的”中国女排””郎平”的太多的深刻印象,但确有年少时与同龄们对“全兴”“AC米兰”“利物浦”……的回忆。
客观的说:笔者不是一个存粹的“体育迷”,在朋友的眼光中,更是一个“伪球迷”。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多年后,可能有感在有生之年很难见到国足有很大突破,而少时熟悉的体坛巨星们又纷纷的退役和逝去,因此变得越来越不太关注体育新闻。今年国庆,看了一部描写中国女排的体育电影《夺冠》,静下来时,多年思绪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本片是一个三段式的叙事结构,分别以陈忠和指导和郎平指导两个人的视野选取了:中国女排1981年世界杯决赛击败日本队取得三大球第一个“世界冠军”举国欢庆,2008年北京奥运主场小组赛负于美国队后陷入新时代价值观的困境,2016年里约奥运会1/4决赛在不看好的情况下逆转击败主场优势的“世界第一“巴西队重回世界颠覆的三段历史。
电影的前部分是以陈指导的视角看中国女排,在中间部分通过北京奥运会实现观察角度平行转换,后部分是以郎指导的视角看中国女排。
本片以客观和现代方式,观察和解析了中国女排这个团队取得辉煌的原因和辉煌之后的困惑与变革。
其一:80年代初,刻苦训练,为国争光。为了集体的利益甘于放弃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服务于团队的“中国女排不是你,不是我,是我们”的老女排精神。
其二:竞技体育固有的规律下,在成绩和结果指标压力,举国关注下,经历失败的无奈。
其三:改革创新,破除历史包袱。真正“从零开始“,新一代女排重塑”个人价值““不仅要成为优秀的运动员,也要成为优秀的人。” 其中,电影给笔者深刻印象的场景是:巩俐饰演的郎平指导在回答专家的质疑时指出:“五连冠已经是26年前的事了,必须要改革。”
应该说现实中的中国女排一直是比较强大的,1984年中国参加奥运会后,即便是陷入低潮,也是奥运会第七名,和其它大球项目奥运会,世界杯资格都还处于艰难争取状态相比,近40年一直维持了顶尖的竞技水准。
笔者想:今天关注“中国女排”精神,更多的是在思考,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们的其它三大球等团体项目怎么实现突破?怎么打破团体项目,尤其是男同胞为主的项目中,一直与国人期盼的地位,越来越远的尴尬。
笔者假设:相对于团体项目,目前中国文化,更合适于1-2个人的项目。因为改革开放使今天对每个人在“有限的时间期限下,个人价值实现和结果异常关注“。单人或双人项目,历经残酷的竞技体育淘汰式,选拔和培养1-5名全球顶尖的个人对于当今中国的国力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在比赛中,也相对好管理个人情绪因素与竞技状态,每次有2-3人(对)上场者,一个人的思想和状态的波动,对其它的人影响相对较小,且结果并不关联;但是团体项目需要5名以上,甚至11名上场者同时控制好情绪和状态。如果比赛时,团队中有一人情绪与状态过度波动。比赛的结果大概率团队都会以失败告终。团体项目从每一个参与者个人角度看,失败的成本比个人项目真的大很多。
对于每一个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团体比赛的结果更拥有不可预测性。上场者个人的全力付出,不一定有好的结果,甚至还是会面临失败。当面对不确定时,能不能做到里约奥运会获得冠军后,郎平指导接受北京台采访说的那样:“(团队每一个上场者)永远不放弃,追求每一分,不去想结果。认真打好每一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敢于出手。”
笔者假设:这是今天团体项目参与者,都要面对的挑战。在团队中,当改革和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当简单的改革都已经完成。对于每一个参与(经历)者,“能不能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专注于当下每一刻,且关键时候敢于出手“是需要直面思考的时代问题。
作为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果润正念投资有限公司致力于社会公益文化传播,宣传品质文化和良善生活方式。
夕至尽而白昼起 ,《朝夕思汇》一个早与晚思考汇集的地方,合伙人大家在这里对中西方优秀文化和肩负的社会责任的进行思辨,践行“投资有正念,润物生硕果;心中沐丝雨,自在行大道”的公司理念。